聊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,我们很多人都了解,有人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,还有朋友想问辅车相依唇亡齿寒,这到底怎么回事呢?事实上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呢,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,欢迎大家阅读!
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
皮都没有了,毛往哪里依附呢?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,就不能存在。
出自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的《左传·新序·杂事》。
原文:
魏文侯出游,见路人反裘而负刍。文侯曰:“胡为反裘而负刍。”对曰:“臣爱其毛。”文侯曰:“若不知其里尽,而毛无所恃耶?”
明年;东阳上计钱布十倍,大夫毕贺。文侯曰:“此非所以贺我也。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,将爱其毛,不知其里尽,毛无所恃也。今吾田不加广,士民不加众,而钱十倍,必取之士大夫也。吾闻之下不安者,上不可居也,此非所以贺我也。”
翻译:
魏文侯外出游历,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草料,魏文侯说:“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草料?”那人回答说:“我喜爱我皮衣上的毛。”魏文侯说:“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?”
第二年,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,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。大夫全来祝贺。魏文侯说:“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。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,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,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,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。
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,官民没有增加,而钱增加了十倍,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。我听说过这样的话:百姓生活不安定,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。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。”
一、故事启示
做事千万不可本末倒置,事物得以存在的基础受到了动摇事物也无法继续存在,此所谓得不偿失。
二、作者简介
左丘明(约前502年—约前422年),都君人,姓丘,名明,因其父任左史官,故称左丘明。
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(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)人。春秋末期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散文家、军事家。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。
曾任鲁国史官,为解析《春秋》而作《左传》(又称《左氏春秋》),又作《国语》,作《国语》时已双目失明,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。由于史料详实,文笔生动,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。
被誉为“文宗史圣”、“经臣史祖”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“君子”。历代帝王多有敕封:唐封经师;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;明封先儒和先贤。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。
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。被誉为“百家文字之宗、万世古文之祖”。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,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。
百度百科—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
百度百科—左丘明
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的意思是什么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的意思是说皮都没有了,毛往哪里依附呢?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,就不能存在。【故事】:春秋时,晋国的公子夷吾求秦国帮他登上王位,并答应给五座城池。【典故】:有一年,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,为此,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。一天,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,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,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。那人回答说:“我很爱惜这件皮衣,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,特别是背东西时,我怕毛被磨掉了。
基本信息
名称: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
拼音:pí zhī bù cún,máo jiāng yān fù
出处:《左传·僖公十四年》:“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”
释义:焉:哪儿;附:依附。皮都没有了,毛往哪里依附呢?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,就不能存在。
用法:褒义,谓语
结构:偏正式
例句:倘若朕的江山不保,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?~。 ◎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三十二章
类属:中国古代成语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这句话的意思?
意思是皮都没有了,毛往哪里依附呢?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,就不能存在。
此句出自刘向《新序.杂事》: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”
语法:复句式;作补语;形容两者的关系。
例句:倘若朕的江山不保,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?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。——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三十二章
近义词辨析
相辅相成、反裘负刍
1、相辅相成
拼音: [ xiāng fǔ xiāng chéng ]。
释义:辅:辅助。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,互相辅助,缺一不可。
用法:并列式,作宾语。
出处:明·张岱《历书眼序》:“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;而后二者之说始得无蔽。”
白话释义:明·张岱《历书眼序》:“诹日与推命必须互相配合使用,这样两者的解释(结果)才能够没有缺漏。。”
2、反裘负刍
拼音: [ fǎn qiú fù chú ]
释义:反裘:反穿皮衣;负:背;刍:柴草。反穿皮袄背柴。形容贫穷劳苦。也比喻为人愚昧,不知本末。
用法:偏正式,作谓语、定语。
出处:春秋·齐·晏婴《晏子春秋·杂上二四》:“晏子之晋,至中牟,睹弊冠反裘负刍,息于涂侧者,以为君子也,使人问焉。”
白话释义:春秋·齐·晏婴《晏子春秋·杂上二四》:“晏子出使晋国,到中牟,看见一个戴着破旧的帽子,翻穿着皮衣,背着(一捆)柴草在路边休息的人,(晏子)认为(这个人)是君子,(就)叫人去问他。”
"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。 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。 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。" 的意思
意思是:大车的板和车子互相依存,嘴唇缺了,牙齿便受冷寒。皮都没有了,毛长在哪里?想要强加的罪名,还愁找不到说辞吗?
“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”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谚所谓‘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’者,其虞、虢之谓也。
译文:俗话说的“大车的板和车子互相依存,嘴唇缺了,牙齿便受冷寒”,这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。
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出自《左传·僖公十四年》:虢射曰: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”
译文:虢射说:“皮已经不存在,毛又依附在哪里?”
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”出自《左传·僖公十年》: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?臣闻命矣。
译文:要给人加上罪名,还怕没有话说吗?下臣知道国君的意思了。
《左传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《春秋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。
《春秋左氏传》,原名《左氏春秋》,汉代时又名《春秋左氏》、《春秋内传》,汉代以后才多称为《左传》。该书共三十五卷,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,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。
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(公元前722年),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(前468年)。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,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,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。
以《春秋》为本,并采用《周志》、《晋乘》、《郑书》、《楚杌》等列国资料,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《春秋》的纲目。
《左传》的瞩目成就,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,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。
春秋战国之际,我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,史学的演进也是如此。就可靠文献来看,此前先后问世的少量著作,不论是今存《尚书》中的部分编帙,还是各诸侯国编纂的史籍(诸如《春秋》之类)等,内容一般都比较零散、简约,载事也往往只是列述一些纲目。
而《左传》以近二十万言的规模,全面、系统记载春秋一代大事,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、鲁、楚、郑、齐、卫、宋、吴、秦、越、陈等十多个诸侯国,并且屡见追记西周与商殷、甚至有夏以前时期的史实。
它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,虽然以《春秋》为纲,然而其记事范围之广,叙述内容的具体、详赡,则大大超出了《春秋》。
皮之不存的下半句是什么,含义是什么意思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。
本意:没有皮,那毛将要依附于哪里呢?
引申为:比喻事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,就不能存在
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句式?
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
【用法】: 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形容两者的关系
【出处】: 《左传·僖公十四年》:“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”
【故事】: 春秋时,晋国的公子夷吾求秦国帮他登上王位,并答应给五座城池。夷吾成为晋惠公后就违背诺言。后来秦国遇饥荒向晋国借粮,晋惠公也没答应。大臣虢射对晋惠公说:“我们借粮也不能改善关系,就好比‘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’”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,是什么意思?
皮,都没有了,毛要往哪里依附呢?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,就不能存在。
皮之不存毛将焉附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